第一节 游泳在战争中的运用
游泳不仅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之一。随着国家的出现,古时各国之间发生格斗和战争时,除了战车、骑士短兵相接外,也利用水作为攻战的手段,或利用泅泳潜行破坏敌人的防守,用泅泳配合陆上步兵和骑上作战达到获胜。于是,游泳在封建割据中被各国利用来作为训练水军的手段。
史料中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等就用水作为氏族间斗争的手段。进入封建社会后,各国建立水军、楼船军,如:周师攻吴寿州,吴人大发楼船蔽川而下,泊于濠徊,周师颇不利,张永德使习水者没其船下,系以铁链,急行轻舟事之,吴人船不得进退,溺者甚众,于巨舰数十,永德解金带赏习水者。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既两败齐国,大会诸候于黄池,要他自居盟主,这时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国,越水师自海道入淮绝吴归路,雪耻复越。
淮南兵围苏州,吴越王镠造钱镠镖等救之,苏州有水通城中,淮南军张网缀铃悬水中,鱼鳖过皆知之,吴越司马福因潜行入城,故以竿触网,敌闻铃声举网。福因得过入城,繇知城中号令与援兵相应。敌以为神。 《六韬奇兵篇》所说:"奇技者,越深水渡江河者也。"而吴、越有楼船车和习流君子之军,以习水善泳者充之”;
秦汉以后,在一些史书中有关修建训练基地,建设和教习水军设立官衔的记述就更多了。
《汉书》中记有:"武帝元狩三年,辛酉帝欲浅昆吾,因教习水战作昆明池……。并设有"伏波将军"(在环济要略中日伏波,船涉江海迂浪伏息也)。书中仍记有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代南越吕嘉。
《东观汉记》中:"光武以马援为伏彼将军",书中还记有:"贾宗字武孺为长水校尉。"所谓长水校尉乃长于水战用船之事务者。水战已成为当时有利于作战取胜的手段之一。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船只的运用已很广泛了,特别是位于现在江、浙一带的吴、越都有专门造船的工厂,叫?quot;船宫",工厂里有造船的专业工人,叫做"木客"。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征调大批军民,在现在的扬州附近开凿运河,以便从水路攻打齐匡。而秦汉以后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形势,对于水军用船的制造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如用于水军的有戈船、楼船、桥舡等。
到了公元581-1279年,唐宋以后,在军队中设立水军,训练水军等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行军中遇有大河不能游渡时,使用扶縆(飞縆,以善水者系小绳先浮渡水,次引大縆于两岸立大橛,急定縆使人挟縆浮渡大军,可为数十道。"(引自《太平御览》)
宋朝在训练水军中有一段极有趣的记述:宋赵善湘知镇江,教浮水军五百人,常以黄金沉江使探得者辄予之,于是水性极精炼,能游行水底数里。这可称之为当时训练水军,掌握游泳和提高水性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方法,而在攻战中利用游泳传递情报之事也是屡见不鲜。宋张贵入襄阳,吕文焕因留共兀蟪制滏缬氯椿观四级磕芊惺詹皇常钩掷樵桔笤鍪匾婷埽妨铮腥鲂谴唬溆阆翰坏枚桑饲ù患炊现勾镗贡āU庑┘鞘龇从沉说笔庇糜斡厩龆纱萸楸ㄔ诰轮兴鸬淖饔谩5搅?279-1368年元朝,训练水军的方法又有了新的改进,如《元世本记》中记有:"元世祖欲出征日本,征募水手,由于江淮人皆能游泳而不录用,恐其逃逸而以囚徒为水手,以征日本。"从中再次证明了江淮一带的黎民百姓是通习水性的。到了明清以后,对水军的选择也极其慎重,如记述中有:"……水战非乡兵所惯,为沙民所宜,盖沙民生长海滨,习知水性,出入风涛如覆平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游泳在军队中就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被统治者用来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游泳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
我国在二千多年以前,使开始有了入水来采珍珠的生产操作。当时只是作为获取"通昂"以有易无。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国家的出现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进提高,历代帝王都派有"采珠太监"和官吏监督渔民开采珍珠,选择精品运回宫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探骊得珠的故事,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持纬莆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千金之珠。必在兀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唾也。"
公元265----420年间,有了专门从事采珠的行业。在《晋书》中有:"合浦郡,百姓谁以采珠为业!"唐元慎有采珠行。
到了公元907-960年间,统治帝王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统治管理采珠工作。五代时,"刘长于海门镇募兵,能采珠者二千人,媚川都,凡采珠者必以绳索系石被于体而没焉,深者至五百尺,溺死者甚多,后废朱箴复置客州海者,大明洪武三十五年,差内官于广东布政司,起取蜒户采珠。弘治七年差太监一员看守,广东廉州府杨梅青莺平江三处珠池兼巡捕琼二府,并带管永安珠池。
在明朝时,《天工开物》有:"……蜒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蜒坐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较龙所在,则不敢侵犯……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有人锡造湾环空其共本铁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
从这段记述中,可看出当时封建帝王大量开采珍珠,加深了沿海渔民的灾难,凡入水采珠者,必须通习水性和潜泳之术,技术较差的采珠者必须用绳索缚石并拴住身体,投入水底采集珠贝,采珠时间一长,常常来不及出水而气绝身亡,或被鲨鱼伤害。
《天工开物》中还有"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其俗以女人赤身没入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在《游宦记闻》中有:"诸香中龙诞最贵重……或云龙多幡于洋中大石,卧而吐诞,鱼聚而嗜之,土人则见,没而取焉…”;又一说法为:"龙出没于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曰讯水,二曰渗沙,三曰鱼食,讯水轻浮水面,善水者,伺龙出没,随之取之……"。可见入水取珠采集龙诞和美玉多为善于游泳之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披发行歌而游地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蹈水有道乎,曰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济俱人与泪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水也。"《韩诗外传》中有:"水海有勇士曰菑丘诉,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
晏子谏下篇中记述有:"古治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御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重而杀之。"《吾书》邓狱传中记述:"遐遂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出……。"
可见古时勇士多以习水善泅,入水杀蛟为能事,孔子能令其门徒与之并流而救溺,也可谓技术不凡,从其在河的下游上岸后被发咏而归的潇洒诗意描述,也可知其水性是很高超的了。 公元960-1279年,宋朝大诗人苏东坡记有:"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岁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也证明了当时沿水而居的人们掌握了泅水之道。
我们可以在前述的基础上把古时游泳概括为三种形式,即:
涉--在浅水中行走 浮--在水中漂浮 没--在水下潜泳
泳类似今日的侧泳或大划臂自由泳,泅水技艺已非一般,缱铀档模?quot;蹈水有道也。"
第三节 游泳在民间游戏娱乐中的发展
古时人多从沐浴开始,继而在水中嬉戏,逐渐形成古代游泳--泅水、泅泳、涉、浮、没、潜等多种形式,人们以农历三月初三日(公历四月十七日)为上己,也称沐浴日,这天以水祓除宿垢,清除不祥,故又称"祓樱"(楔即治)。《后汉书》礼仪志中记有;"三月上已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元氏报庭记》中记述:"每迂上已日今诸嫔妃祓于内园迎祥事漾碧池……池之旁一潭曰香泉潭,至此日则积香水以注于池.池中又置温玉较貌白品鹿红石马等物,嫔妃浴澡之余.则骑以为嬉,或执兰蕙或击、球筑,谓之水上迎祥之乐。" 游泳最初形成为游戏活动是和沐浴分不开的,同时,游泳和划船竞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史《礼志》中有:"太宗淳化三年三月,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念者万计……"还记有"尔期惟仲夏节次端午,则大魁分曹,决胜河浒,饰画舸以争丽,建彩标而竞取……于溟渤掇弄以潜骇恒游泳而下逸……。"这是说在划船竞渡时,投掷银瓯于水中,由善泳者入水取之,另一段则是说划船时有人顺流游比动作很惊险,但其惊险程度则没有具体描述。
又如:"洪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尺,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位,百尺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又于水上靴而浮,或令人以裹盛之,系其囊口,浮于水上,自解其系。至于回旋出没变易千状,见者且骇,神辣能测之,恐他有术,致之不慎轻生也。"这一段主要是说洪州有一从事戏曲艺人胡曹,他能从很高的船柏上跳到水中,其次,他在水中游泳的姿势好像坐在水面上一样,他叫人把他装在口袋里系上口袋,扔在水中,结果他能解开钻了出来,其动作很惊险,看的人都为之担心,恐怕他会淹死。
胡曹的游泳技术已在民间泅泳的基础上发展,有如今日的踩水或仰泳,还似滑稽游泳表演类同杂技。
我们还可以从公元386-534年北魏时期的一幅壁画中看到,游泳已成为一种水中游戏,从图中央可以看到四个裸体妇女正在进行水浴或水中游戏。中间系一荷花,侧面系一水鸟在飞翔。妇女上体露于水面上,两臂成挥摆状,观其动作似今日轮臂自由泳或侧泳。
公元42b-589年间,《南史》周文育传中有:"文育年十一,能反复游水中数里,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这说明游泳不仅在成年人中很盛行,就是在妇女儿童中也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
唐高祖到宋太祖元年之间,即公元618一1279年间,已盛行一种"水上秋千",即把秋千束缚于船上,人于其上摆动后跳入水中。这种水上秋千当可视为游泳发展的另一种技术形式。
《东京梦华录》中"……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了。"
从百戏人"……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的动作来看,有如今日的花式跳水,和跳水中的向前,向后翻腾的技巧动作,由于这一动作是在摆动中进行,其技巧要求就更高了。
冰上秋千在民间兴起后,逐渐为宫廷贵定欣赏享受的一种娱乐方式.如宋朝王珪有一首宫词中写"内宫稀见水秋千,争率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更为高超的表现游泳技巧者,莫过于"弄湖"之戏。如在《武林旧事》中有:"……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覆平地,倏而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觑,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技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沂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又如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卜指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布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传等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到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技艺,竞有支踢……。"
在《梦梁录》中则有:"……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生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撒,红绿小撒口,各系绣包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而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从以上可以了解到当时常有"弄潮"、"迎潮"、"水傀儡"、"水百戏"等形式的水上表演和娱乐活动。凡参加弄潮百戏之人都是会泅水或熟习水性的渔夫舟子,而其中执旗踏浪较今日的踩水泅渡尤难,从"百十为群","执旗泅水而上"的阵势来看,类似今日的花样游泳中的集体项目表演。
古时人们将游泳用于娱乐,游戏之中是很早的。自公元420年以后,即南宋以后,游泳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在民间和皇室中已广泛流传,专门从事泅泳技艺的善泳者,把民间流传的泅泳技艺加以充实,提高发展为水上秋千,持旗踏浪弄潮之戏,技巧而非同一般。
总之,游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范围很广,无论是在与水的斗争中,在渔猎生活中,在军事训练中,在战争中,在民间娱乐活动中,在宫廷表演中,在采集珍珠的生产中,都有一定的形式和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游泳从原始的沐浴、泅泳、水上祥亭之乐。水是秋千、弄潮中都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技巧,从技术而言虽然在史书中缺乏详尽的描述,但不失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要的技能至于各时期各种形式的特点,也都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因人会取.'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根据不同的需要,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个方面。
在涉、浮、没三种技术的基础上,又可分为不同的形式,即逆流而上回拆徊,顺流顶下田沂游门公流),绝流而渡口乱,以在涉水口属,由膝涉水曰揭,由膝以上为涉,游行水下为泳。 |